国务院发文,基层中医药迎6大利好

  • 发表于   2019-10-28 15:18:42
  • 来源:
  • 作者:
  • 责任编辑:
  • 查看次数 评论条数0


  国务院发布重磅文件,中医药领域迎来强势利好!


  虽然渐入冬季,但这几天频频传来的好消息逐渐驱走了寒意。中医药迎来春天,中医人的明天被灌满新的希望!


  10月26日晚,国务院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有六个方面内容和基层医疗领域密切相关,直接影响基层中医药人的未来,小社为大家梳理如下。


  大力发展中医诊所,中医药渗透基层医疗机构


  整个中医药服务体系中,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基础,根基打牢了更容易开花结果。


  近年来对中医诊所的扶植力度一直在持续。这次《意见》再次提出要大力推进中医诊所建设,并发展门诊部和特色专科医院,鼓励连锁经营。提供中医养生保健服务的企业登记经营范围使用“中医养生保健服务(非医疗)”规范表述。


  同时,在基层继续提高中医药服务的渗透力度。到2022年,基本实现县办中医医疗机构全覆盖,力争实现全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设置中医馆、配备中医医师。


  中医医师在基层需求量大增,鼓励西医学中医  扩大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培养中医专业医学生规模,在全科医生特设岗位计划中积极招收中医医师,鼓励实行中医药人员“县管乡用”,鼓励退休中医医师到基层提供服务,放宽长期服务基层的中医医师职称晋升条件。


  健全全科医生和乡村医生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机制。支持中医医院牵头组建医疗联合体。各级中医医院要加强对基层中医药服务的指导。


  完善中医医师规范化培训模式。改革完善中西医结合教育,培养高层次中西医结合人才。鼓励西医学习中医,允许临床类别医师通过考核后提供中医服务,参加中西医结合职称评聘。允许中西医结合专业人员参加临床类别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


  中医治未病内容融入公卫、家医签约


  强化中医药在疾病预防中的作用。结合实施健康中国行动,促进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升级。在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丰富中医治未病内容,鼓励家庭医生提供中医治未病签约服务,到2022年在重点人群和慢性病患者中推广20个中医治未病干预方案。


  大力普及中医养生保健知识和太极拳、健身气功(如八段锦)等养生保健方法,推广体现中医治未病理念的健康工作和生活方式。


  另外,大力开展培训,推动中医康复技术进社区、进家庭、进机构。


  中医院增设中医专长岗位,民间特色疗法大有可为


  中医专长人员不仅可以实现身份的转变,还有可能进入医院,成为真正的员工。


  《意见》提到要完善确有专长人员考核办法,加大中医(专长)医师培训力度,支持中医医院设置中医(专长)医师岗位,促进民间特色技术疗法的传承发展。


  同时制定中医师承教育管理办法。经国务院中医药主管部门认可的师承教育继承人,符合条件者可按同等学力申请中医专业学位。大力培养中药材种植、中药炮制、中医药健康服务等技术技能人才。


  中医人才待遇提升,表彰奖励向基层倾斜


  落实允许医疗卫生机构突破现行事业单位工资调控水平、允许医疗服务收入扣除成本并按规定提取各项基金后主要用于人员奖励的要求,完善公立中医医疗机构薪酬制度。


  改革完善中医药职称评聘制度,注重业务能力和工作实绩,克服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等倾向。国家重大人才工程、院士评选等加大对中医药人才的支持力度,研究在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单设中医药组。


  研究建立中医药人才表彰奖励制度,加强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表彰,建立中医药行业表彰长效机制,注重发现和推介中青年骨干人才和传承人。各种表彰奖励评选向基层一线和艰苦地区倾斜。


  基层中医适宜技术发挥重要价值


  完善中医药价格和医保政策。以临床价值为导向,以中医优势服务、特色服务为重点,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完善医疗服务价格形成机制。医疗服务价格调整时重点考虑中医等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的医疗服务价格。


  健全符合中医药特点的医保支付方式。完善与国际疾病分类相衔接的中医病证分类等编码体系。分批遴选中医优势明显、治疗路径清晰、费用明确的病种实施按病种付费,合理确定付费标准。


  通过对部分慢性病病种等实行按人头付费、完善相关技术规范等方式,鼓励引导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适宜的中医药服务。及时将符合条件的中医医疗机构纳入医保定点医疗机构。积极将适宜的中医医疗服务项目和中药按规定纳入医保范围。


  我们发现,无论在中医人才队伍建设、学科建设还是医疗机构管理等诸多方面,最新制度都给予大量支持,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将迎来新的历史机遇。基层中医人,赶紧把握当下,抓紧时机吧!



  附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





QQ客服
QQ客服

客服1:

客服2:

客服3:


服务热线
400-830-2016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