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联体——披着“IDS外衣”来落地分级诊疗

  • 发表于   2019-09-19 14:49:13
  • 来源:
  • 作者:陈佩
  • 责任编辑:
  • 查看次数 评论条数0



  最近在主持几个医联体、医共体的项目,论信息化方向,现阶段主要是建立和推动医联体,通过派遣专家、专科共建、业务指导等方式提升基层医疗水平。在医联体内实现健康档案、病历等互联互通,实行检查结果互认、处方流动、药品共享。同时建立医学影像、检查检验等中心,在医联体内提供一体化服务。笔者总在思考了医联体到底趋势还是一种短暂的热度,在这次实际的项目建设过程中,我对这种一体化的服务以及管理模式,认为在某种程度上有些类似整合型医疗体系(IDS)。


  从目前来看,国家对于医联体的建设,可以认为与整合医疗服务体系有类似之处。参考IDS的定义,我们可以对于医联体体系的定义如下:“医联体是一种组织架构体系 。这种组织体系,在固定患者人群、医疗服务的人员和医疗机构之间,建立了规范性的合作关系和机制。 这种关系和机制允许固定患者人群无论是什么样的健康状态,无论是需要什么样的医疗服务,无论是需要在什么样的场所(医院,诊所,化验室等), 都能在这个系统内得到医疗提供者之间在充分沟通协调的基础上所提供的高效的、全面的,并且贯穿整个医疗过程的优质服务。”


  当前医联体的形态多样,城市联合体、农村医共体、学科联合体等,这些定义,将国人的文字游戏展现的淋漓尽致,那么我们来进一步剖析,在当前看来,无论是那种形态,在分级诊疗改革的推动下,未来医联体的趋势有如下几点:把多层级的机构固定在一个医疗服务网络内,把病人固定在一个医疗服务网络内,把医生固定在一个医疗服务网络内,把医保仅仅按医疗服务网络支付。进一步的解释,就是一个或几个医院(一般至少一家综合型的医学中心),若干个基层医疗机构,个人管理的诊所,多个诊断化验中心和其他辅助的服务机构(如医养结合的机构、健康管理机构)等联合起来,在支付方式的改革驱动下,签约覆盖一定数量的并且相对固定的人群,通过内部协作机制的建立,为该人群承担全面长期的医疗健康服务以及财务职责。


  那么我们需要思考,这种具有IDS外衣的医联体形态,在信息化方面我们该如何考虑。


  1、如何实现多层次及多类型医疗机构的管理,根据IDS的策略和目标来确定管理架构,让每个成员能够理解支持这个架构,明确各自职责和义务,以集团化医院的运营模式来考虑行政、人员、资源、业务、绩效、财务等方面的管理。针对医联体内的基层医疗机构专业化、精细化管理的提升,主要是针对基本运营管理、临床诊疗服务、基本公卫服务等信息化管理。另外在医联体内部跨机构连续性医疗的质量的控制,通过合理的质量管理指标来评估质量,同时基于医共体内实现医保基金的分配使用与控费。


  2. 如何实现以病人为中心的连续化诊疗服务。在医联体内部,通过医疗技术、设备、设施和专业人员的合理配置,来承担所服务人群从健康状况维持,慢病管理到急重病诊治,康复的全方位医疗服务。如何更好的利用这些配置的医疗资源,实行跨机构,跨团队,跨专业的服务标准化服务,系统内的医务人员要根据病人的需要在不同的机构和场所流动并从事诊疗活动 。如何利用信息化的手段来实现医疗资源的整合、共享使用,如何实现过层级医院的联合诊疗服务等,这些需要我们考虑。


  3、如何管理服务适量的并且相对固定人群。支付方式按照人头进行总额预付,这样医联体的存在和发展是为了服务所覆盖区域的人群。 只有固定的、稳定的服务人群,才能获得更多的医保资金的支持,才能使医联体体系具有更大的动力来服务该人群全面和长期的需要,投入更多的努力来保健防病,从而降低医保基金共担的风险。签订家庭医生服务,让每个居民都能够按照需求来获得良好的家庭医生服务,实现健康管理与疾病管理;让信息化拉近与这些人群的“距离”,让覆盖的这些人群通过互联网技术参与到医疗保健过程中来。


  医联体是一种组织架构体系 。这种组织体系,在固定患者人群、医疗服务的人员和医疗机构之间,建立了规范性的合作关系和机制。 这种关系和机制允许固定患者人群无论是什么样的健康状态,无论是需要什么样的医疗服务,无论是需要在什么样的场所(医院,诊所,化验室等), 都能在这个系统内得到医疗提供者之间在充分沟通协调的基础上所提供的高效的、全面的,并且贯穿整个医疗过程的优质服务。




QQ客服
QQ客服

客服1:

客服2:

客服3:


服务热线
400-830-2016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