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级诊疗体系下医联体领域模型的思考

  • 发表于   2019-08-22 11:10:55
  • 来源:
  • 作者:陈佩
  • 责任编辑:
  • 查看次数 评论条数0


  分级诊疗的改革需要依靠组织形态的变革、医疗资源的重构、医疗模式的变革三个方面去推进,在支付方式改革的配合下,医联体(医疗服务网络)已经成为落地分级诊疗改革的最佳实践。


 


  那么从分级诊疗体系改革的这个角度,我们如何认知与理解医联体,以及从医院医疗业务本身如何理解医联体,今天我们从两个方面来做以分析。


  首先来看看分级诊疗视角下的医联体的领域模型设计,基于对于分级诊疗的理解与认知,笔者进行了分级诊疗体系顶层领域建模。


 


  对于一个地区来说,首先看最外围,需要构建一个良好的医疗卫生环境,通过政策、制度、法律来实施监管和营造,涉及我们的政府机关、社保、卫计委、药监局、卫生监督等部门;


  通过对于卫生环境的营造后,在一个城市,我们需要构建不同的医疗服务网络。这些医疗服务网络包括横向的与纵向,包括城市的医联体与县乡村的一体化。在一个医疗服务网络内有各个层级的医疗服务机构,这些医疗服务机构在利益、发展、责任实现共同体。


  再往里,在医疗服务网络构建完毕后,我们来看看医疗服务资源的配置,这些医疗资源包括检验、检查、药品、专家、床位、消毒等这些医疗体系内部的资源如果不够使用,可以引入第三方的医疗服务资源。


  在医疗服务网络组建完毕、医疗资源配置完毕后,我们又需要组建跨医院、多学科、团队化的医疗组织,这个医生团队具有专家医生、专科医生、全科医生,甚至是健康管理师、社区护士等,这个医生团队医生来源于不同层级的医院,利用医疗服务网络内的医疗资源,来实施连续性医疗。


  再来看看院间医疗联动的问题,医生团队来实施,主要包括院间临床会诊、院间转诊治疗、院间医学诊断、院间联合查房等技术手段,最终我们看到围绕社会公众的健康问题进行服务。


  这个顶层的领域模型,是对于分级诊疗的核心理解。


  其次,通过建立院内业务的高度抽象模型,来拓展到医联体内进行分析,从院内业务到院间业务的演变。


  医联体需要落实分级诊疗“基层首诊、上下联动、双向转诊、急慢分治”这个目标,核心是要解决资源不足、效率不高的问题,医疗费用快速增长的问题,那么解读这16个字,可以从“联”、怎么“转”、如何“分”的问题来思考,对应联动、转诊、分治。这些业务的开展,需要厘清其中参与的角色、活动、角色之间的关系、活动之间的关系。医生-医生关系、院间医生-医生关系、医生-医院关系、医院-医疗资源配置、医生-医疗资源配置、医疗资源与结算的关系等。


 

  如果将院内的业务进行高度抽象,那么可以从医院、医生、资源三个角色与一个核心活动上来考虑。像上图描述的,医生从属于医院、医院给予医生执业环境。医院配置投放医疗资源,医生在实施诊疗过程中,占用这些医疗资源。资源被占用后将产生消耗,诊疗活动中,医生将和医生建立协作关系,这是基本的业务。


  医联体建立后,上述单体医院这个角色将转变为医疗服务网络组织(多医院的管理组织),医生将从属与这个医疗组织,在组织内进行执业。医生之间的协同范围将会更加扩大,不再局限于本院内,将会跨医院形成一些诊疗、家庭医生服务等医生团队。而诊疗活动将发生在多医院之间,医生服务团队将实施多医院的联合医疗保健。在实施诊疗活动时,医疗资源的使用将不在局限与院内,医联体将整合医疗资源面向整个组织进行投放,建立新型的医疗资源配置与结算关系。


  基于分级诊疗的医联体领域模型、医联体的业务模型可让我们更加理解在分级诊疗下,医联体信息化如果构建支撑,在业务实质上,医联体的业务实际是将院内的业务放大到整个医疗服务网络。只有理解了这些,才能在构建出合理的信息化解决方案与相关的产品。




QQ客服
QQ客服

客服1:

客服2:

客服3:


服务热线
400-830-2016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