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医联体发展方向的思考以及对信息化的影响分析

  • 发表于   2019-08-20 09:31:36
  • 来源:
  • 作者:陈佩
  • 责任编辑:
  • 查看次数 评论条数0


  2017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到2017年底,全国所有三级医院全部参与医联体建设;到2020年底,所有二级医院和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参与医联体。长期以来,我国分级诊疗体系的改革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基层医疗资源能力不足,配给不足,优势医疗资源集中在大型医疗机构。这是当前医疗卫生体系的基本面,仍然没到得到根本的改善。



  医联体是分级诊疗的唯一途径及下阶段的关键任务


  分级诊疗体系的本质是为了实现以居民健康为中心,以基层为健康守门人,通过整合医疗卫生体系内的资源,加强协作和医疗资源资源共享,提供预防、保健、治疗、康复、健康管理在内的一体化的全面健康服务。


  虽然各地改革策略层出不穷,但医联体是落地分级诊疗的或是唯一可行路径。这里阐述的医联体是泛指,为了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和降低医疗费用而进行的各种医院联合组织。通过医联体建设,来整合医联体内的医疗服务资源以及全科和专科医疗服务,建立纵向一体化的医疗服务网络,来实现连续性医疗保健服务,最终实现机构设置和管理上的一体化。可以预见的是医联体将继续是下一阶段医改的关键任务。


  医联体的两个目的是医疗服务质量和降低医疗费用


  建立医联体,主要是两个目的:第一,在医联体内,系统的管理和协调患者的治疗的全过程以及健康管理的全过程,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第二,通过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减少不必要的检查与治疗、节省和控制医疗费用。医疗供给方不仅要对治疗患者的疾病负责,还要对病人的整体治疗过程乃至病人的全面健康状态负责。


  这样医疗供给方的责任将扩大,更加强调治疗的整体质量和治疗的效果。医疗服务过程不再局限在某家医院、某个医生的某次治疗行为,需要在各类相关的医院、医生之间进行协调与协作,对病人进行整体的、系统的评估治疗。如何能够将各类医疗机构、医疗服务资源、不同类型的医生进行整合起来提供服务,能够覆盖患者的全部治疗过程,甚至是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这需要建立具有一定规模的医疗联合体,这个“一定”规模绝不能是单一类型的几家医院的联合,而应该是具有全面的、系统的医疗机构的联合。


  医联体也需要考虑维护病人与医联体建立稳定的关系


  构建了一定规模的医联体,是承担对病人治疗全过程和全程健康职责的基础。而医联体与病人之间稳定的医患关系,医疗供给方对病人所有治疗情况的全面掌握,是保证医联体能够对病人治疗质量和健康负责的重要条件与自身成功的重要条件。在相对封闭的地区,例如在一些县域范围内,病人和县域的医联体可以保持稳定的关系。但在大城市中,存在的大型医疗机构数量较多、就医的途径较多,也就相对存在了竞争关系,除非采用强制的签约服务、行政手段来限制流动,让城市内的病人相对稳定在某医联体内,是个很大的难题。


  当医联体拥有了全面的医疗服务资源,高水平的医疗服务者以及技术手段,将会吸引病人稳定在医联体内接受医疗保健服务。也许,医疗保险也将会发挥经济激励的作用,会采取各种激励办法来建立这种稳定的关系,例如医保缴费水平可以相对降低,报销的比例可能更高。如果选择在医联体内部接受治疗的话,可以让病人承担较低的共付金额。这些经济激励措施可以发挥一定的调节作用,促进病人与医联体之间保持相对稳定的联系。


  关于下一阶段医联体在信息化方面的一些建议


  针对以上的关于医联体分析,信息化方面主要从医疗服务质量的提升、降低医疗费用去着手考虑。


  首先需要解决的是医疗资源的整合与共享,让基层医院直接可以使用上级医院的医疗资源,提升基层的服务能力和水平,提升老百姓对于医联体各层级医院的信任感。


  其次需要解决各层次医院围绕患者实施连续性医疗保健服务的问题,考虑门诊、住院、专病上的联合治疗、连续性治疗,如何将院内的临床与疾病管理扩展为医疗机构间的联合医疗保健。


  第三需要考虑实现将“患者”与“医联体”进行360°的连接。除患者院内的覆盖,还要利用承担网底的社区卫生机构进行健康管理与家庭医生服务。利用互联网技术,拉近患者与家庭医生团队、专科团队的距离,实现日常管理。


  第四需要考虑更好的在医联体组织内控制医疗费用,我们可以探索专病临床保健路径、医保智能控费、重复治疗提醒、医疗安全辅助、医疗费用应用监控等方面的信息系统建设。




QQ客服
QQ客服

客服1:

客服2:

客服3:


服务热线
400-830-2016

返回顶部